有钱没钱,就地过年。
1
往年这个时候,理发店的托尼老师,美容馆的露西小姐,还有工地上搬砖的铁柱,他们都会忙着干同一件事:
抢回家的车票。
甭管是“铁”的还是“动”的,只要能到家的都是有人抢的。
但今年大家不抢了。
1月15日,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铁路集团的领导表示,铁路春运节前车票的预售较往年同期下降近6成。
预计全国铁路春运客流将下调至2.96亿人次。
也就是说,春节前铁路出行的人次至少减少了1个亿。
每逢春节就“高高在上”的飞机票价,目前来看也是低于往年,经济舱真正经济了。不少航线的经济舱票价甚至比高铁/动车的二等座票价还低。
比如除夕当天北京到杭州的机票,不要998,不要558,最低0.5折,票面价最低只要:
100块。
北京到杭州的动车二等座票是328元,高铁是560元。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业本想春运回血一波,现在看又得继续放血了。
影响铁柱们抢票的,是最近各地都在提的“就地过年”倡议。
狗蛋说,这条倡议将会影响、改变历史,比如租男友、租女友业务将会冷清很多。因为大龄青年不用担心被催婚而带着假对象回家了。
我说狗蛋too young,too simple。
就地过年,独在异乡,看那灯红酒绿大好春光,寂寞的大有人在。
受“就地过年”影响最大的还是春运潮。
2
这将是40年来最“宽松”的一次春运。
1954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媒体上,并且有关部门第一次明确:春运期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
这一年的春运,全国旅客日均还只有73万人次。客流量亚洲第一的广州南站,2019年春运时日均客流45万人次以上。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春运规模其实挺小的。
但这已经足够让有关部门“鸭梨山大”的了。
1957年铁路日均客流量达到100万人次,《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
“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再次发表社论,表示“每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
因此官媒号召大家:
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一切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这篇社论的标题叫《打破常规过春节》。
不过那时候,春运还只是政府层面关注的问题,绝大多数老百姓感受不到春运压力,毕竟当时异地就业的还是少数。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员流动的规模激增,每年春运就都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1979年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
而随着1989年“民工潮”开始席卷全国,最早的打工人开始走南闯北跨省流动,“春运”一词也开始被频繁提及,成为全民话题。
票难买,就算买着了,能不能顺利扒上车还是个问题。
一个北京客运段的老乘务员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春运,列车厕所里要挤11到12个人,乘务员在车厢内几乎无法走动,整个车厢里的气味无法忍受。
打开车厢门的那一刹那,会觉得一股腥臭的热浪扑面而来。
1993年以前,国内火车平均时速只有48公里,慢腾腾行进之中,艰辛的回家路变得更加漫长了。
从那时到现在,“一票难求”、“拥挤”的春运难题一直无解。
27年后的今天,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4万公里,其中高铁3.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经过6次大提速之后,从前车马慢不复存在,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到处跑。
尽管速度、通达性都提升了,每到“春运”时刻,依然是买票难、回家挤。
1998年的春运,全国旅客客运量达到18.2亿人次,是20年前的18倍,2015年,数据猛涨到37亿人次。
1998年春运期间的广州站
最近5年,这一数据都维持在30亿人次左右,相当于全世界七分之三的人口进行了一次大迁徙。流动人口规模过于庞大,每次大迁徙都是一场交通运输大考。
所以大家总感慨:年年春运年年难,何时春运不再难?
这个问题终于在今年有了答案。
29个省区市相继发出“就地过年”倡议后,今年客运量估计比往年至少降三成甚至一半。
前天上海市春运办预测:今年上海春运客流预计比2019年下降20%。
北京方面表示,预估2021年春运期间铁路、民航进出京客运量1342万人次,较2020年下降43%,较2019年下降69%。
深圳交警预测,今年春节自驾返乡离深车辆约40万-50万辆,较之往年的110万辆,将减少一半以上。从这些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所作预测可以推断:
今年的春运不会挤。
3
回家的少了,旅游的也少了。
狗蛋说,那些一到过年就腾空的一二线城市,将迎来史上最热闹的春节。但三四线城市的房企要哭了:
去年受疫情影响,返乡置业潮没了;今年托尼、铁柱们不回家,返乡置业又凉了。
为了留大家过年,各地政府秀出十八般武艺,有发红包给补贴撒消费券的,还有奖励子女入学积分的。
鼓励企业春节期间(2月11日至2月17日)把外地员工留住,苏州相城区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厦门集美区拿出6000万,给予春节留厦的、符合条件的非厦门籍员工,一次性1500元生活补贴……
不少地方和企业陆续拿出真金白银把人留下。
前几天,厦门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按人均5000元准备了3000万,鼓励员工留厦。
东莞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将给留守员工4600元奖励,如果春节期间加班,获得3倍工资外每天还能再拿100元补贴。
一些企业更在宣传标语上下足了功夫:
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
是否被逼婚?是否被相亲?何以解忧,唯有留守。
狗蛋说,看到这条标语,他那颗因为不能回家而略感遗憾的心,瞬间就释然了。
回家过年团圆,是中国人千年来不变的情结,如今疫情当前,大家要试着扭转想法了:
一次留守,为了未来更好地相聚。
4
网友评论:响应号召,你就地过年吗?
网友:黄粱梦
家人在哪,家就在哪。过年过的不是地方,是氛围,是团圆。请大家为我点赞
小编:
手速第一,沙发认证
网友:黄粱梦
老师的忠实粉丝
网友:Felix张
给我一盒土豆饼干,我立马不回了!
网友:杰
一个打工人在外地过年,生活是个问题
网友:云木团子
还是想回去,平常回去的机会不多,这次再不回下一次可能又得下一年了。爸妈年纪大了,能多回去我还是会选择回去的
网友:范二青年
好家伙,年夜饭都吃不到了,只能窝在出租房里吃泡面了
网友:安歌送好音
还是得回去,学生已经放假,学校空空荡荡了。(18年地产秋招拿央企offer后违约考上高校编制去了,但还会看狗蛋吹牛)
网友:孙文
上面的倡议,到下面就变了味儿。放假总共才7天,回去要隔离14天,咋回?核酸检测我理解,低风险地区14天意义在哪?漂泊了一整年,不让回家,真憋屈。说什么顾全大局,辛酸又无奈啊
网友:王凯
就地过年,不是因为老家拒绝返乡,回家过年的心情没有一次核酸解决不了的主要还是因为怕春节回来,单位要求隔离14天,这个是打工人最不能接受的了吧
网友:哆哆
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金钱无法改变的,忙活一年了,回到家陪老爸喝几杯酒,聊聊家常,只要疫情不隔离,风雨无阻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