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那些事
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是有天然劣势的,就是过于保守。
比如我,我妈的观点就是端体制内的饭碗是最靠谱的。
混不上编制,当个合同工也行。
一个月1-2000块钱没啥,有五险一金啊,工资稳定、上下班稳定,等到退休就好了。
以上的话是在我毕业1年后离职的时候我妈跟我说的。
还好我从小就看书,看各种名人传记、心灵鸡汤,很早就做过生意(都失败了,后面讲)叛逆不顺从父母,很早就炒股。
前面年前讲故事系列曾经讲过,我想开装修公司,这不是我第一个项目,下面我就逐渐讲讲我工作和创业的那些事。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我的压岁钱都用来买书,大多都是课外读物。那时候的学校和家长都不支持孩子读课外读物。
各种的书带给我很多想象,二十多年前吧,我看着马上路奔跑的汽车,喷出一股股浓浓的黑烟,我就想汽车上可以按一块吸收太阳能的板子,用阳光获取的能量来给汽车带来动力(直到今天也没大规模商用)
后来就想把这个想法转化为创业的创意,然而高中的时候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是因为知道一个普通汽车厂的资产规模后放弃的。
当然其实这也是原生家庭的一点劣根性吧,创业总想的是如何利用身边能够到的资源和自己本身的资金顶多思考到自己未来可能获得的资金,最终结论是遥不可及。
我的第一笔生意是小学的时候,大约3-4年级吧。
更小一些的时候我在书店看到全套的新版机器猫(哆啦A梦)100多一套,然后我妈答应我考试到多少分就给我买,那时候她的工资好像是30-40块钱吧.
然后我考到了,结果就跟大部分那时候的大人一样,我妈失信了。
某一天无意间在学校附近中午吃完饭,发现有卖旧书的,其中有老版的机器猫,2块钱一本。
于是我就想法设法的攒钱,原本午饭吃3块钱的面条就改成了1块钱一个的牛肉大饼或者1块钱2个的包子。
放学时候同学们吃的炸串、拌豆皮、抠宝(现在叫盲盒,呵呵)我都不参与。
然后当我看完后我觉得应该把书利用起来,这样买后面的书时候更容易一些(那时候都是1本1本买,很难买到挨着的,就这样一本书要攒一周到半个月的钱。原因是多数时候会带饭,并没有每天3块钱的吃饭钱,只有偶尔才会给有3-5块钱的吃饭钱)
然后我就想了个办法,出租。
我2块钱一本买的,租给同学5毛钱一本。
算盘打的挺好,如果是现在的话,估计能小赚一笔零花钱,然而那时候别说孩子,多数成人都不懂得什么叫契约精神。
于是有的孩子拿了书不给钱,有的孩子甚至给我的书弄丢了,有的弄丢的只赔我1块钱,而更多的时候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是没钱赔。
他们不赔,我就特么的赔了。
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特别恨农村的孩子。
PS:这里不掺杂说什么农村孩子没素质,不是这样的,要喷什么的忍一忍,后面说详情。
因为我从小就住楼房,虽然家境不好但是父母都是工人,当年是铁饭碗刚被砸时候,虽然生活逐渐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我从小也没干过活,父母觉得他们没文化,孩子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混个干部身份。
因为书的事我经常跟同学打架,但是那些同学家里大部分住平房,经常需要帮家里干活,对于他们的印象我总结一句就是:那手跟铁钳子一样。
是的,就是他们不遵守契约精神,然后我生气就跟他们打架,然后谁都打不过。
于是这第一次的生意就以赔了钱、书也没留下,告终(简称破产)。
共有 0 条评论